性格很个性
粉丝:1
2017年以太坊的传奇故事
2017年,以太坊发展史上出现了极为波澜壮阔的情况,其价格从年初的3美元,一路飙升至1400美元,涨幅超过400倍。在这场堪称史诗级的走势背后,存在着链上协议技术的突破,1CO狂潮的兴起,以及整个加密资产市场的集体狂欢。本文会深入剖析ETH价格暴涨的六大关键因素,以此为读者揭示数字货币市场的运行规律。
底层技术突破奠定基础
2017年初,以太坊完成了重大技术升级,把区块确认时间从17秒缩短到了14秒,网络吞吐量提高了20%。这如同给高速公路拓宽了车道,基于以太坊开发的分布式账本应用(DApp)运行效率因此显著提高。当时,以太坊网络日均交易量突破100万笔,是比特币网络的3倍,呈现出强大的生态活力。
开发者社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,这成为了关键催化剂。到2017年年底时,以太坊在GitHub上的代码提交量达到了12.4万次,相比2016年增长了380%。全球有超过25万开发者参与到以太坊生态建设当中,这个数字等同于硅谷科技公司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。这么庞大的开发者基数,为ETH的价值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
1CO热潮引爆市场需求
2017年,全球通过1CO融资的总额达到了56亿美元,在这些融资项目里,有87%的项目是基于以太坊来发行代币的。其中,著名的案例包含Filecoin融资2.57亿美元,Tezos融资2.3亿美元。这些项目方进行众筹时需要大量的ETH,这就如同演唱会门票需要用指定的货币去购买一样,直接使得ETH的市场需求被推高了。
二级市场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循环,项目融资获得的ETH不会马上套现,而是如同企业留存现金那般锁定在链上协议里,据统计,2017年有价值38亿美元的ETH被锁定在各类链上协议中,这相当于流通量的30%,这种“流动性黑洞”效应持续使市场供给收紧,进而加剧了价格上涨。
主流资本跑步入场
2017年12月,芝加哥商品数字资产信息平台推出比特币期货,这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正式进入该领域。这一信号如同奥运会的发令枪响,促使大量机构资金开始进行加密资产配置。富达投资当年的调查报告表明,72%的对冲基金正在研究加密资产配置方案,其中38%将ETH作为除BTC之外的首选 。
韩国市场出现疯狂炒作,这成为重要推手。2017年,韩国数字资产信息平台ETH价格长期保持30%的溢价,这一情况被戏称为“泡菜溢价”。显著优势夸张的时候,韩国日均ETH交易量占全球的40%,大量家庭主妇组成了“泡菜大妈”投资团,她们用买菜钱数字资产长期配置的故事登上了《华尔街日报》头版。
监管政策的两面性
2017年9月,中国全面禁止了1CO,此后,大量项目方把ETH转移到了海外数字资产信息平台,这反而促进了全球化流动,就如同把池塘里的鱼放进大海一样,虽然短期内造成了价格波动,不过长期来看却扩大了市场深度,数据表明,禁令后的三个月里,ETH海外持有量增长了210%,而中国9.4监管风暴意外成了利好。
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态度暧昧,这助长了投机行为。2017年7月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定分布式账本自治组织代币属于证券,然而,它始终没有对以太坊做出明确判定。这种“监管灰度”就如同雾天行车,它既限制了机构大规模进场,又给散户留出了炒作空间。当年,美国个人投资者以太坊交易量同比增长了850%。
技术瓶颈与隐患初现
网络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出来。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,加密猫游戏变得非常火爆。此时,以太坊网络手续费,也就是Gas费,一下子暴涨到了20美元。这种情况就如同春节期间的高速公路。因为有大量车辆,所以导致通行成本急剧上升。有数据表明,在当年12月,以太坊每天未确认的交易达到了5万笔。这个数字是比特币网络的8倍 。
扩容方案之争埋下了隐患,面对拥堵问题,社区出现了分裂,有“大区块派”和“分层派”,V神主张分片技术,然而开发进度缓慢,这种技术路线分歧如同建筑队对改造方案争执不下,致使在2018年ETH价格暴跌时缺乏应对工具。
留给今天的启示
历史不会进行简单的重复,不过它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。2017年ETH出现了疯狂的走势 ,这揭示了加密市场的三个本质规律 ,即技术创新是价值的根基 ,流动性决定价格的高度 ,监管政策会重塑市场格局 。如今DeFi和NFT带来了新的叙事 ,那么是否正在酝酿下一轮周期呢 ?